查看原文
其他

专题分析 | 老百姓满意的“杭州医保”——之城乡百姓的参保观

刘允海 中国医疗保险 2021-03-09
作者
刘允海
《中国医疗保险》杂志社
  城乡百姓的参保观——“为健康多缴费,比什么都值!”
    听说记者是来采访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,杭州市滨江区(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,一套人马、两块牌子)西兴街道金东方居委会劳动保障员方雪梅难掩惊讶:“哟!那可有年头了,我们这里早就不分城乡了,都称‘杭州医保’。”这一说法引出记者与被采访者下面的一番对话。    “怎么不分法?‘杭州医保’是否包括职工医保,有什么特点?”    “特点是不就业的城乡居民有两个自选:在城乡居民医保中,农民和市民想选哪个档就选哪个档;在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中,农民、市民和职工想选哪一项就选哪一项,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可以转为职工医保,这叫‘低转高’,参加职工医保的灵活就业人员可以转为城乡居民医保,这叫‘高转低’。究竟往哪转,全凭自愿。”    “你真会归纳!”“不是我会归纳,市里文件上就是这么写的。”    村里有“低转高”的吗?    “有,我就是。”快人快语的陆玉琴是西兴街道居民。她争着说,我们两口子原来参加的都是新农合,后来都参加了城乡居民医保,再后来都转为职工医保,乡亲们都夸我俩是“低转高”的领头人。    “当时你是怎么想的?”    “做梦做出来的!”38岁的陆玉琴说,从懂事开始,我就羡慕城里的工人退休能拿工资,看病能报销,一直想着长大进城当工人。现在虽说进城没进成,工人没当成,但杭州医保具有“低转高”的先进性,允许老百姓在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之间自由挑选,让我心满意足地实现了梦想。    “你先生跟你的想法一样吗?”    “他听我的。我们开了一个经营刺绣的夫妻店,我是老板,他是伙计。”陆玉琴幽默地说。据了解,陆玉琴的刺绣店年收入30多万元,是村里公认的小康之家。    “我一直在琢磨小康的内涵,觉得它不仅是个经济概念,还应该是个健康概念,小康不可缺少健康,包括个人健康,家庭成员健康,国民健康。缺少这条,就不能算全面小康。”陆玉琴说,建医保,直接目标是保健康,最终目标是奔小康。“低转高,为健康多缴费,比什么都值。”    “你参加职工医保比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多缴多少钱?”    “我只管拿钱,就知道2014年我们两口子每个月拿609.30元,但没跟居民医保比较过。”方雪梅接过陆玉琴的话茬说:是这样的,城乡居民医保缴费分为两档,一档每人每年1500元,其中个人拿500元,其余的由政府拿;二档每人每年1000元,其中个人拿300元,其余的由政府拿。农民和市民转为职工医保,按上年省平工资的9%缴费,2013年省平工资是40087元,一个人一年需要缴3655.8元(包括职工缴纳的重大疾病医疗补助每人每月3元和医疗困难救助每人每月1元),平均到每个月是304.65元。所以,玉琴夫妻俩每月共缴609.30元。    “西兴村有多少人选择一档,多少人选择‘低转高’”?    方雪梅:全村除了少年儿童和大学生外,共有村民3320人,全部自选一档;像陆玉琴一样自选“低转高”的已有998人,占村民总数的30%多一点。市里对在校大学生的政策更优惠,每人每年缴费240元,其中个人缴60元,统筹基金支付不设封顶线,且上学期间的缴费年限视作职工医保缴费年限。少年儿童缴费低,每人每年500元,其中个人缴200元,但享受的待遇跟成人一样,最高支付限额都是18万元。    谈到自选“低转高”的原因,接受采访的几位老乡从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两方面作了解答。    现实意义表现在,职工医保住院费用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为24万元,城乡居民医保为18万元,二者相差6万元。老乡们认为,参保的主要目的是防范花费几万、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的重大疾病,选择哪项保险,就得看哪项保险保的医疗费用多,6万元的差距还是蛮大的,必然会成为众多人选择“低转高”的主要原因之一。现实性的另一个表现是,农民收入水平和对健康的关注度实现“双提升”,有能力、有愿望为“低转高”提供经济支持,实际上,在“低转高”的居民中,都是人均年收入8-10万元的家庭。还有一个动因,就是忠孝之道,子女主动拿钱为父母“低转高”,以尽孝心。    长远意义表现在,参加职工医保退休后,个人不缴费。当地人均寿命已达80岁,按60岁退休计算,有20年的时间个人不用缴费,这一条对乡亲们自选职工医保更具吸引力。    在城乡居民医保中,西兴村的居民全部自选高档缴费,同样是政策导向产生的正激励作用。虽然一档比二档个人多缴200元,但政府补一档比补二档高出300元。同时,门诊待遇一档高于二档10个百分点以上,其中在三级、二级医院发生的门诊费用,一档均高于二档15%。  

  据杭州市医保局统计,到2014年底,主城区8个区共有农村人口33万,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仅有11万人,其余22万人均已自愿通过“低转高”参加职工医保。这组数字,揭示了政府实施的城乡、人群“制度贯通”的改革举措顺乎民意,深得民心!充分体现出“民众有所呼、改革有所应”的呼应感!

详见
《中国医疗保险》第5期40页
如果您想订阅本刊、查阅最新发刊信息及精编内容,或向我社投稿、与我们取得联系等,请在微信公众号界面使用底部菜单功能。
相关阅读:《青岛市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的启示与思考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